你问我 90年男女合婚是哪一种 ?我告诉你,别扯什么风花雪月、海誓山盟了,那套说辞,在我们这一代,早就被生活的灰尘蒙上了厚厚一层。说得直白点,戳心点,90后的婚姻,更像是一场…… 合伙人式婚姻 。
对,你没听错,就是合伙开公司,签合同,明确权责利,共担风险,共享收益。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冷冰冰,没人情味?但你先别急着反驳,听我把这背后的辛酸和清醒给你掰扯掰扯。
我们这代人,怎么说呢,挺尴尬的。童年还有点理想主义的尾巴,觉得世界那么大,爱情至上;可一脚踏入社会,迎面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。房价在高位上对我们进行无情的嘲讽,工作是“996”和“内卷”的交响乐,父母辈的养老问题像头顶上悬着的一把剑,随时可能掉下来。

这种情况下,你跟我谈纯粹的爱情?拜托,那太奢侈了。爱情当然是基础,没人会跟一个完全没感觉的人绑在一起过一辈子,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、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。
所以,你看, 90年男女合婚 的底层逻辑就变了。不再是“我爱你,所以我们结婚吧”,而是“我们在一起,能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,或者至少,不变得更糟?”
这就像两个创业者,在决定联手前,会做尽职调查一样。
首先,看 经济基础 。这不是拜金,这是生存。两个人月薪加起来能不能跑赢房贷和通胀?有没有存款应对突发状况,比如谁失业了,谁家里老人病了?这些问题,比“你爱我有多深”要来得实在得多。一个人的财务状况、消费习惯、对未来的规划,这些都是“公司”能不能健康运营的关键指标。谈钱不伤感情,不谈钱才真的会要了这段关系的命。
然后,是评估“ 队友 ”的核心能力。对,我们现在不叫“爱人”、“伴侣”,我们更喜欢叫“ 队友 ”。打游戏你知道吧?不怕神一样的对手,就怕猪一样的 队友 。婚姻这场大型人生副本,找个能并肩作战的 队友 太重要了。他/她情绪是否稳定?遇到事儿是甩锅还是扛事?会不会做饭、懂不懂分担家务?这些都是实打实的“技能点”。一个能在你加班到深夜回家时递上一碗热汤,在你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时给你一个拥抱并帮你分析问题的人,这种“ 情绪价值 ”的提供能力,简直是顶级装备。
再来,还要看双方的“ 原生家庭 ”这个“天使投资人”或者“历史负债”。对方的父母是开明事理,能提供支持,还是控制欲爆棚,会无休止地干涉你们的“公司”运营?这直接决定了你们婚后的生活是顺风顺水,还是鸡飞狗跳。没有人想把自己的小家庭,变成两个大家族无休止的战场。
你看,把这些都盘算清楚了,两个人坐下来,像签合同一样,达成共识: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把日子过好,我们的分工是我主外你主内,或者我们都主外家务平分,我们的财务公开透明,共同储蓄。
这,就是 合伙人式婚姻 的真相。
它不浪漫吗?从表面看,确实。它把婚姻里最感性的部分,用最理性的方式进行了剖析和重组。但你深入去看,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浪漫和负责?
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,光靠荷尔蒙的激情,根本无法抵御漫长岁月里的琐碎和磨难。与其在婚后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争吵不休,不如在婚前就把所有丑话都说在明面上。我们承认彼此都是独立的、有欲望、有弱点的个体,我们不强求对方为自己无条件牺牲,而是寻求一种“互利共赢”的模式。
我帮你分担了经济压力,你为我提供了情绪支持;我包容你的小毛病,你欣赏我的闪光点。我们是战友,是同盟,是在这个残酷世界里,唯一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人。这种基于深刻理解和现实考量的结合,难道不比一句轻飘飘的“我爱你”更坚固吗?
当然,这种模式也有它的脆弱之处。一旦“公司”的共同目标消失,或者一方的“价值”无法再满足另一方的需求,合作关系就容易解体。所以,你会看到90后的离婚率也不低。因为我们更看重“自我实现”,如果一段婚姻关系成了个人成长的桎梏,那我们宁愿选择“清盘退市”,及时止损。
所以,别再用老一辈的眼光来评判 90年男女合婚是哪一种 了。我们不是不相信爱情,我们只是更相信,好的爱情,需要一个坚实的现实地基来承载。我们想要的,不是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爱情神话,而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,一个能并肩作战的 队友 ,一个能让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的坚实同盟。
这,或许就是90后婚姻的真相:一场清醒着、挣扎着、却也彼此支撑着的,人间冒险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