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啊,婚礼这辈子可能就一回(咳咳,当然都希望是唯一一回),谁不想挑个 良辰吉日 ?讨个口彩,图个顺遂。可这“良辰吉日”,到底怎么个算法?怎么个选法?这学问深着呢,或者说,这“说法”多着呢。
最常见的,也是老一辈最信赖的,就是翻 老黄历 ,或者更进一步,拿上你俩的 生辰八字 去找个“先生”算算。哦,别以为这只是乡下的事儿,大城市里照样一堆人排队找 算命大师 。那八个字——年、月、日、时,天干地支,像是个密码本,据说藏着你一生的运势,两个人的合不合,甚至适合哪天拜堂,哪天洞房,都能给你“算”出来。
去算八字那场面,我听朋友说,那叫一个玄乎。你俩规规矩矩坐在那里,报上出生年月时间,先生掐指一算,嘴里念念有词。一会儿说什么你们 属相相冲 ,得找个特定的日子化解;一会儿说什么你们的 五行 哪里不合,得靠时辰来补。听着一愣一愣的,什么 犯太岁 啊,什么 寡妇年 不能结婚啊,吓得你心惊胆战。要是先生说你俩八字“很合”,日子也好挑,那真是皆大欢喜,感觉吃了定心丸。要是说有点儿“犯冲”,得注意啥啥啥,那心里就咯噔一下,接下来的日子定不好,是不是婚后就不顺?这压力,真不是开玩笑的。

而且,你别以为找一个先生就行了。有时候,你找的先生说好,你爸妈不信,又找了另一个,结果两人说的还不一样!这下更乱套了,到底听谁的?为这事儿吵架的都有。一边是科学,一边是传统,一边是老人家的心愿,一边是小两口的自由意志。真是剪不断理还乱。
当然啦,也有很多人,特别是年轻一辈,觉得这些太迷信了。 日子嘛,哪天不是日子? 关键是你们俩过得好不好,经营得好不好。他们更倾向于从实际角度出发选日子。比如,最重要的! 酒店有没有档期? 现在好一点的酒店,好日子提前一年都订不到!尤其是那些 黄金周 、 小长假 ,简直是抢破头。你想挑个亲朋好友都方便来的日子,那不就得考虑周末,考虑假期?可假期也是先生们眼里“人多、嘈杂、不吉利”的日子哦,这不又矛盾了?
再来就是 亲友的方便 。结婚不是你俩的事,得请客啊。七大姑八大姨,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,还有同事领导……大家的 请假情况 、 路途远近 都得考虑。定在工作日吧,大家来不了;定在太偏僻的日子吧,可能很多人在外地赶不回来。所以,周末,特别是长假附近的周末,就成了香饽饽,哪怕知道可能“不吉利”,也得硬着头皮上。
还有一种选法,特别浪漫,也特别个性化,那就是选 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。比如你们第一次见面的日子,第一次牵手的日子,求婚的日子,或者干脆是情侣的 生日 。这些日子对你们俩来说,意义非凡,饱含着甜蜜的回忆。我觉得这挺好的,比起那些听不懂的五行八字,自己赋予的日子更有温度,更真实。可是,把这个想法告诉老一辈,他们可能就皱眉头了:“啥纪念日?那能随便拿来结婚?得看看那天宜不宜嫁娶!”你看,冲突又来了。
所以说啊,选结婚日子,与其说是选个好日子,不如说是 一场协调和博弈 。是听先生的?听父母的?还是听自己的?是图个 心理安慰 ?还是图个 实际方便 ?
很多人最终采取的策略是: 折中 。先听听老人的意见,找个先生算算,避开那些先生们口中“绝对不行”的日子,比如冲父母啊,冲自己啊,或者传统上认为大凶的日子。然后,在那些被认为“可行”的日子里,再结合实际情况:酒店档期、亲友方便度、甚至天气(总不能选个台风天结婚吧!)。最后敲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,或者至少不强烈反对的日子。这个过程,考验的是沟通的艺术,是互相体谅的心意。
别以为定了日子就完事儿了。定了日子,就像发令枪响了,所有婚礼筹备工作才算正式启动。酒店、婚庆、摄影、摄像、司仪、化妆师……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 确定的日子 去预定、去安排。而那个日子,就变成了所有人共同期待的焦点,一个 里程碑 。
说到底,那个 红底黑字 或者 红底金字 的日期,只是一个载体。它承载着新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承载着长辈们的祝福和叮咛。日子选得再好,婚后不懂得经营,不懂得体谅,不懂得共同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,那“良辰吉日”又有什么用呢?反过来,哪怕选的日子在老黄历上看来没那么“完美”,只要两个人同心同德,把每一天都过成属于自己的 好日子 ,那才是真的 百年好合 。
所以,别为了选日子把自己逼疯了。听听意见,尊重传统,但更重要的是, 听听你们自己的心声 。选一个让你们俩觉得舒服、安心、充满期待的日子。毕竟,这是你们的婚礼,是你们新的生活的开始。那一天,因为是你们决定携手一生,本身就已经是 最好的日子 了。那些关于冲、关于克的担忧,在真正的爱和经营面前,真的能有多大分量呢?我不太信那些,我只信两个人一起努力,把日子过好,这才最实在。日子嘛,过出来才知道好不好,不是算出来的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