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腔书堂合婚:男女对唱里的悲喜与家国情怀

说到这秦腔,那真是咱陕西人的魂!每次听到那高亢的嗓子一拉,锣鼓一响,我这小心脏就跟着扑腾扑腾的。尤其是那书堂合婚的戏,那才叫一个有讲究,有意思。男女对唱,你一句我一句,把个闺女家的心思,婆家人的算计,媒人的油嘴滑舌,都给唱绝了!

我老家那头,逢年过节,或者谁家有啥喜事,总少不了要搭个戏台子,请个秦腔班子来唱几场。我记着最清楚的,就是小学那会儿,邻村一个富裕人家娶媳妇,请的班子可好了,唱的全是名家名段。那出《窦娥冤》是不敢想,太惨了,我怕睡不着觉。可这书堂合婚的戏,就特别招人喜欢。男女对唱,那唱词,那腔调,把个小两口儿的甜甜蜜蜜,还有那点儿青涩和小心事,都唱得细致入微。

你想啊,那会儿的婚事,不像现在,自由恋爱,你情我愿。那时候,都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男女双方,好多在成亲前都没见过面,更别说说话了。这书堂合婚,就成了媒人撮合、双方“见面”的重要环节。当然,这“见面”也不是真的见了,而是通过戏曲的形式,把各自家的情况,对这门亲事的态度,都给“唱”出来。

秦腔书堂合婚:男女对唱里的悲喜与家国情怀

我记得有一回,是在我叔家,唱的是个叫《韩玉娘》的戏。虽然我不太记得剧情的细节,但是那男女对唱的场面,我印象深刻。唱词里,闺女家那边,总得唱点“我本是凤凰林中鸟,哪堪嫁到俗世来”。意思就是我出身好,我爹我娘对我疼爱,你家这门亲事,你可要对我好点,别委屈我。这说白了,就是一种姿态,一种家世的展示,也是一种试探。

而男方那边,自然也要唱点“我本是贫寒农家子,幸遇良配锦上添”。这意思就明显了,我虽然出身不好,但是我对你一心一意,我能吃苦,我能奋斗,我能让你过上好日子。这唱词里,既有谦虚,也有自信,还有那对未来的憧憬。

最关键的是,这唱词里面,还会藏着许多“梗”。比如说,如果女方家嫌男方家穷,可能就会唱“门不当,户不对,休怪我老娘多顾虑”。男方家要是觉得女方家过于挑剔,也会回一句“莫嫌家贫多寒酸,自有良田万顷盼”。这来来回回的唱,就像一场无声的谈判,通过曲调和唱词,把双方的底线、期望,都给摸清楚了。

而且,这书堂合婚的男女对唱,还有一个特别特别有意思的地方,就是媒人的角色。媒人啊,那可是个技术活!唱词里,他得把双方都夸得天上少有,地上难寻。对男方,他会唱“哎呀呀,我说这位姑娘,长得赛过天仙貌,人品才貌两相娇”。对女方,又会唱“哎呀呀,我说这位郎君,家有万贯田,人又长得俊”。把个双方都哄得眉开眼笑,心花怒放。

当然,这秦腔的魅力,不光在于唱词,更在于那唱腔。男的唱,嗓子粗犷有力,带着一股子阳刚之气。女的唱,嗓子婉转悠扬,带着点娇羞和细腻。当这两个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,那种张力,那种情感的传递,真是绝了!有时候,听着听着,你就能感觉到,这小两口儿,虽说还没真见过面,但已经在戏词里,已经把彼此的心事都给猜透了,甚至已经有了点朦胧的好感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听的一个版本,男方唱词里,有一句特别打动我:“我虽无绫罗绸缎,但有颗赤诚心,愿为你披荆斩棘,不负此生情。”那嗓子一出来,那叫一个真挚!旁边的婶子们都跟着抹眼泪了,说:“哎哟,这小伙子,唱得真实在,真是个过日子的人!”

而女方呢,也会有回应,比如唱“听君一席语,胜读十年书,此生许君诺,白头不相离。”那腔调,那眼神,虽然是在唱戏,可我总觉得,那才是那个年代,那些女孩子,最真实的期盼。她们渴望的,不是大富大贵,而是有个能依靠,能真心相待的丈夫,能够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
现在想来,这书堂合婚的男女对唱,不光是婚俗的一部分,更是那个时代,人们情感表达、人际交往的一种独特方式。它承载了太多东西:家族的希望、个人的期盼、社会的压力,还有那一点点,被压抑却又无法熄灭的,对爱情的憧憬。

虽然现在时代变了,很多传统的东西,也慢慢淡了。可每次听到秦腔,听到那书堂合婚的对唱,我还是会想起那些场景,那些声音,那些唱词里蕴含的朴素情感。它就像一坛老酒,越品越有味。它提醒着我们,无论时代怎么变,人与人之间的真诚、责任、还有那点儿朴实的爱,才是最宝贵的。这秦腔,这书堂合婚,唱的是戏,也是咱老百姓,活生生的日子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