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个朋友,小A,跟她男朋友谈了五年,从大学校园的青涩,一路走到职场的相互扶持,两个人的脚印几乎遍布了他们所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?就是那种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下一句要说什么的默契。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,双方父母都挺满意,可小A的妈妈非要拉着他们去“合个八字”。
结果呢?“大师”掐指一算,眉头一皱,说俩人八字里带冲,属于“中下等婚配”,婚后多有口舌,不易长久。
就为了一纸批文。

小A回来后,整个人都蔫了。她说,她不信,可那句话就像一根刺,扎进了心里,拔不出来。以前男朋友打游戏晚了点,她会嗔怪一句早点睡;现在,她心里咯噔一下,想的是:看,口舌之争来了。以前俩人拌个嘴,转头就和好;现在,她会彻夜难眠,琢磨着:是不是“不易长久”的预兆开始了?
你看,这事儿多有意思,两个活生生的人,有血有肉,有笑有泪,共同经历过风雨,也分享过彩虹,最后却要把彼此的未来,交到一个素未谋面的‘大师’手里,让他用几千年前的规则来裁决。
那这 男女合婚上婚好吗 ?
要是你问我,我会说,这玩意儿,信则有,不信则无,但它的杀伤力,或者说影响力,远远超过了那几张写着天干地支的纸。它真正搅动的,是人心。
咱们先说说“上上婚”。拿到了这个批文的,是不是就一定能 幸福 美满,白头偕老?我看不见得。我见过拿着“天作之合”的八字单,结果婚后一年就因为“牙膏从中间挤还是从尾巴挤”这种破事闹到要离婚的。他们把 八字合婚 的结果当成了万能保险,以为有了这张“通行证”, 婚姻 路上就全是坦途,于是在真正需要磨合、需要沟通、需要包容的时候,他们懈怠了。他们觉得“我们是天生一对啊,怎么还会有问题?”,一旦出现问题,不是反思自身,而是怀疑对方,甚至怀疑 命理 ,巨大的心理落差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说白了,一份“上上婚”的批文,有时候就像一张高分模拟卷,让你在真正大考前产生了致命的优越感和松懈感,反而考得一塌糊涂。
再来说说“下下婚”,就像我朋友小A遇到的情况。一纸“不合”的判词,就像一个预设的诅咒,它给你们的 爱情 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。从此以后,你们每一次正常的争吵、每一次意见不合,都可能被归结为“命里犯冲”。这太可怕了。它会让你用一种怀疑的、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你的伴侣,审视你们的关系。你不再相信你们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困难,而是潜意识里觉得,这一切都是“命中注定”。
这种心理暗示,才是 男女合婚 最可怕的地方。它剥夺了 两个人 作为独立个体,为自己 婚姻 负责的主动权,把一切都推给了虚无缥缈的“命运”。
那么, 八字合婚 就一无是处了吗?
也不是。我觉得,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它。
你可以不把它当成一个“判决书”,而是当成一份“体检报告”。一份略带玄学色彩的、关于你们两个人性格差异的参考报告。
比如说,报告说男方“命里带火,性情急躁”,女方“五行属水,心思细腻”,所以容易“水火不容”。看到这个,你不要第一反应就是“完了,我们不合”。你应该想的是:哦,原来他的脾气急是有“理论依据”的,那我以后在他上火的时候,是不是可以不跟他硬碰硬,等他冷静下来再沟通?而他呢,也应该看到,原来她的敏感多思是天性使然,自己是不是应该更耐心一点,多给她一些安全感?
你看,这么一想, 男女合婚 是不是就成了一个促进彼此了解、找到相处之道的工具了?它把你们可能存在的性格冲突,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摆在了台面上,逼着你们去正视它、讨论它、解决它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合婚的过程,远比合婚的结果重要。那个过程,是你们 两个人 共同面对一个来自外界的“考验”,你们是选择一起相信自己,还是被它轻易击溃?你们是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探讨彼此的性格和未来,还是简单粗暴地让它给你们的 爱情 打个分?
真正的“上婚”,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。
真正的 合婚 ,是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。是你生病时他笨手笨脚为你熬的那碗粥;是他失意时你毫不犹豫地说“没事,我养你”的坚定。是你们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吵得面红耳赤,但冷静下来依然能坐在一起找解决办法的理智。是你们见证了彼此最狼狈的样子,却依然觉得对方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人。
这种“合”,是价值观的契合,是生活习惯的磨合,是面对困难时共同承担的责任感,是漫长岁月里,依然愿意牵着对方的手的那份不离不弃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 男女合婚上婚好吗 ?
如果你把它当成唯一的圣旨,去或留都由它决定,那它就是毒药。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心理测试,一个了解对方也看清自己的镜子,一个开启深度对话的引子,那它或许还能有点用处。
至于我那个朋友小A,她后来怎么样了?她和男朋友大吵了一架,把所有的委屈和恐惧都吼了出来。男生抱着她,说了句:“什么大师,我只信我们在一起的五年。如果五年都不能证明我们‘合’,那几张纸算个屁。”
后来,他们结婚了。现在孩子都能打酱油了。日子嘛,也跟所有人一样,有吵有笑,有鸡毛蒜皮,也有温情脉脉。
她说,她现在无比感谢当初那个“下下婚”的批文。因为它,让他们在婚前,就上了一堂关于“信任”和“坚持”的、最深刻的课。
发表回复